智利排笛音樂會

text / 台北凱斯幼兒園 / 洪家嫻 Arisa

餘音繞樑的排笛音樂會

每個國家都有為了尊崇祖先而編制的樂音,因此也會有演奏音樂的傳統樂器;熱情的南美洲專屬的傳統樂器主要是以方便攜帶的小型樂器居多,在任何地方都能來段即興演奏。在這次的跨文化週中,我們為孩子介紹了這些傳統樂器。

像是馬普切文化中最重要的樂器「Kultrun鼓」用於宗教和文化儀式,它有兩種不同的演奏方式,一種是握在手中用鼓槌敲擊,另一種是放在地板上用兩根棍子演奏。來自阿拉卡盧夫族的語言「maraca」沙錘屬於打擊樂「體鳴樂器」的一種,廣泛地被用於拉丁美洲的音樂中。源自南美洲智利「Rain Stick 雨聲棒」,是傳統部落用來祭天求雨時所用的一種法器,當填充物在管內流動時會發出沙沙的聲響,好像雨點落地的聲音。而印加部族傳統的直笛統稱為「Quena 南美直簫」,傳說古代的印第安原住民,在人死後會削其骨製成直簫,音色清亮卻帶著一股悲傷。最傳統的「Siku (Pan Pipe)南美洲排笛」是由Sikuri樂團演奏,為了延續這項傳統樂器,現今已標準化,希望能將它繼續傳承下去。

Image
Image

我們希望能實地帶領孩子來真正感受這些樂器的美妙,非常榮幸邀請台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主修笛的邱蕙老師,來到凱斯幼兒園舉行一場餘音繞樑的音樂會。邱蕙老師巧妙的運用《望春風》一小段旋律介紹了不同樂器,在這首動人的旋律裡介紹了樂器「蕭」、「竹笛」與「排笛」三種樂器,除此之外還帶孩子認識「蕭」的外觀、構造與大班音樂課吹奏的直笛有什麼不一樣,並用「蕭」樂曲演奏完整《老鷹之歌》(El Condor Pasa)曲目。

Image
Image

在大飽耳福之後,我們也在這場音樂會長知識。邱蕙老師用心的介紹三種「排笛」的聲音哪裡不同、排笛的基本構造,並帶著大家一起數數看共有幾根管子,還有猜一猜和說說看管子越長音色是高還是低呢!並邀請大家上台實地摸一摸這些珍貴的樂器,帶動孩子對樂器產生濃厚興趣並且紛紛躍躍欲試喔!最後更以家喻戶曉的《Totoro》歌曲以及大家在智利週耳熟能響的《La Moriposa》一起和台下歡樂進行互動,《La Moriposa》歌曲還有結合園內的Sherry老師吹奏的短笛和家嫻老師打擊的鼓一起進行合奏,讓在場的所有師生,聽得如癡如醉!

不過這場音樂會還沒結束唷,邱蕙老師最後還為大家帶來「安可曲」並將音樂會的氛圍推向最高峰!這場難得的排笛音樂會,讓大家大呼過癮,更開啟小小孩子們對於排笛演奏與音色的認識,再次謝謝邱蕙老師帶給全體師生如此美好的音樂饗宴!

Image
Image
Image
Image